(1) 本篇写于1976年。
(2) 又译作《丁登寺》。
(3) 又译作《地下乡愁蓝调》。
山中十日,世上千年
一九七四年的复兴文艺营,意义深远,风格清新,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。驻营作家的鼓舞,和一百位大学生的自发自律、踊跃参与,使这项创举得以顺利进行,圆满结束,收获可谓相当丰盈。
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。首先,为了力矫西化的观念,我们把小说、散文、戏剧、诗四组分别命名为曹雪芹组、韩愈组、关汉卿组和李白组;前三组的指导老师分别聘请朱西宁、萧白和金开鑫三位先生担任,李白组则由我自兼。四组鲜明而富个性的形象,暗寓复兴传统的期许,给学生的鼓舞很大。
往年的营址都设在台北地区,今年迁往远离台北的雾社,也令爱好文艺的青年感觉一新。雾社四围山色,一泓湖光,不但风景绝佳,而且镇小人稀,游客亦少,海拔三千七百六十英尺,气候也远比平地凉爽,早晚甚至要加毛衣。上得山来,即使是俗人也不免沾上三分仙气。何况雾社正是四十多年前山胞抗日之地,于今烈士碑前,英雄坊下,悲壮的记忆犹在山风松涛中萦回不去。登高怀古,追抚赛德克的忠魂,正可提供最佳的写作题材。营部设在农校之中,地主李少白校长于殷勤接待之余,更为全营学员演讲一次,把山胞抗暴的壮举,前因后果,群述一遍。就地取材,而题材又深具意义,更刺激了青年创作的灵感。